著名的抗日將軍關玉衡是哪里人(吉林姜姓家譜)
著名的抗日將軍關玉衡是哪里人
關玉衡是著名的抗日將軍。關玉衡(1898一1965),滿族人氏,愛國民主人士。
1898年年出生于吉林省寧安縣(今黑龍江牡丹市寧安市)。1920年入,任帥府駐京軍務處長,后調任東北軍炮兵參謀處長、興安屯墾區公署軍需處長兼第3團團長。
1931年9月處死4名日本間諜(中村事件)后逃入關內,參加車求義勇兵后援會。先后建立開魯后援會和遼北蒙邊抗日義勇軍,任右路軍總指揮,領導熱河抗戰。
1935年到西安,任少將炮兵師長兼橫山縣縣長,與中共聯系密切。建國后當選黑龍江省人大代表、政協委員,受到毛主席、周總理接見。1965年病逝,享年68歲。
周總理親切地稱關玉衡為“愛國軍官”“愛國民主人士”。關玉衡不愧為一位具有民族節氣的愛國將軍。
愛國將軍關玉衡執著擁護共產黨,深情發表來自心底的肺腑之言:“共產黨的陽光普照著名族人民的心”?。?!
我國少數民族作家烏.白辛同志親題挽詞,寄托哀思:
“生何歡,生逢亂世,血雨腥風,生靈涂炭,恨青山失色。塞北男兒,壯懷激烈,誓馬革裹尸,冰霜鐵甲,拔劍斬敵酋,白山峰火始于足下。糾糾武夫,肝膽照人?;厥桩斈?,馳騁洮兒河畔。看白浪滔天,應千年無愧。
死何畏,恰得其時,環宇澄清,人間改色,喜碧海謳歌。江南歸叟,勤修史冊,效龍飛鳳舞,歷數晨星,揮毫論功過,黑水塵煙躍然紙上,彬彬文士,鞠躬盡瘁。放眼來日,安仰牡丹江畔。聽松濤韻語,亦萬古安然。”
歷史上有哪些搞笑的打油詩
歷史上有哪些搞笑的打油詩?
一、大軍閥張宗昌寫了許多的打油詩:
1.《詠閃電》:
忽見天上一火鏈,好象玉皇要抽煙。
如果玉皇不抽煙,為何又是一火鏈。
2.《詠泰山》:
遠看泰山黑糊糊,上頭細來下頭粗。
如把泰山倒過來,下頭細來上頭粗。
3.《無題》
要問女人有幾何, 俺也不知多少個。
昨天一孩喊俺爹,不知他娘是哪個。
4.《大明湖》:
大明湖 明湖大。大明湖里有荷花。
荷花上面有蛤蟆。一戳一蹦達。
5.《游趵突泉》:
趵突泉,泉趵突,三個眼子一般粗,
三股水,光咕嘟,咕嘟咕嘟光咕嘟。
6.《游蓬萊閣》:
好個蓬萊閣,他媽真不錯。
神仙能到的,俺也坐一坐。
靠窗擺下酒,對海唱高歌。
來來猜幾拳,舅子怕喝多!
7.《求雨》:
玉皇爺爺也姓張,為啥為難俺宗昌?
三天之內不下雨,先扒龍皇廟,
再用大炮轟你娘。
8.《詠雪》:
什么東西天上飛,東一堆來西一堆;
莫非玉皇蓋金殿,篩石灰呀篩石灰。
9.《笑劉邦》:
聽說項羽力拔山,嚇得劉邦就要竄。
不是俺家小張良,奶奶早已回沛縣。
10.《大風歌》:
大炮開兮轟他娘,威加海內兮回家鄉。
數英雄兮張宗昌,安得巨鯨兮吞扶桑。
二、唐代的張打油的打油詩《詠雪》:
江山一籠統,井上黑窟窿;
黃狗身上白,白狗身上腫。
三、漢武帝賞賜肉食,左等右等分肉官不來,于是東方朔就自己動手,劉徹不高興,東方朔寫詩狡辯,聽后劉徹大笑而過。詩曰:
東方東方,你太魯莽,肉還沒分,怎能領賞?
拔劍割肉,舉止豪爽,割肉不多,還算謙讓。
拿給殿軍,情義難忘,皇上寬大,謝過皇上。
四、從前,有一書生科舉,勉強答完試卷后,就在上面賦一首打油詩:
未曾提筆淚漣漣,苦讀寒窗十幾年;
考官要不把我取,回家一命染黃泉。
考官看了之后,在每句詩后面,分別加了兩個字,就變成了:
未曾提筆淚漣漣——不必
苦讀寒窗十幾年——未必
考官要不把我取——勢必
回家一命染黃泉——何必
五、李紳寫出了《憫農》,有文人也打油了一首《惜李紳》,讓人忍俊不禁:
鋤禾日當午,李紳真能賭;
誰知口中詩,字字皆辛苦?
六、18歲,解縉鄉試得了第一,當時天下小雨,解縉喜極不慎滑倒,村人笑他。解縉隨口《春雨詩》:
“春雨貴如油,下得滿街流。
跌倒解學士,笑煞一群牛。
七、鄭板橋是清代畫家,揚州八怪之一,才華橫溢,有一次夜間出現“梁上君子”,于是口占打油一首:
細雨蒙蒙夜沉沉,梁上君子進我門。
腹內詩書存千卷,床頭金銀無半文。
小偷聽了轉身就走。
八、紀曉嵐有一次參加壽宴,寫的打油詩讓人一驚一乍:
這個婆娘不是人,天上王母下凡塵。
生的兒子都是賊”,偷來蟠桃獻母親。
吉林省百家姓排名榜
在吉林市百家姓當中靠前的有:王,張,李,劉,孫,趙,關,周,陳,何,孟,閆,孔,吳,鄭,崔,徐,樸,程,管,鐘,姜,許,賀,費,武,齊,尤,那,宮,谷,盛,馮,馬,朱,白,黃,洪,等等。回答完畢!
為什么姜姓人口多
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姜姓是我國八大古老姓氏之一,歷史悠久。
姜(音jiāng)姓是我國古老的姓氏,姜姓源出神農氏,炎帝生于姜水,因以水命姓為姜,裔孫姜子牙周初封于齊,到戰國中期,為田氏所滅,子孫分散,有以國名為氏是齊氏,或以姓為氏是姜氏。
姜姓是當今最常見的姓氏之一,2020年全國總人口達430 多萬人,在當今按人口數量排序的中華百家姓最新排名第 54 位,位于鐘姓之后,崔姓之前。當今,山東是姜姓人口第一大省,約占全國漢族姜姓人口13%。其次多者為遼寧、黑龍江、吉林、河南、四川、內蒙古等省區,上述七省區姜姓約占全國漢族姜族人口67%。
歷史上梅蘭芳先生生前琴師姜鳳山有著怎樣的
姜鳳山先生,有名京劇琴師,有名京胡演奏家、為梅蘭芳拉琴十二年,是梅蘭芳先生生前的專用琴師,有張老照片是梅蘭芳1959年表演《穆桂英掛帥》時的劇照,姜鳳山老人將這張照片一直珍藏著。當年這初《穆桂英掛帥》的唱腔曲調的最初版本,還是姜老先生設計的。哪個唱原板,哪個唱慢板,哪個唱搖板,哪個唱散板,哪個唱二六,他都想到了,他就唱,那時候他沒有錄音機,還不時興錄音機呢,還沒有,都在腦袋里裝著,大致寫一個工尺譜。
有一影像是梅蘭芳六十五歲時演出的京劇片段,一個男人到了六十多歲,還能出神入化地演繹一個女人,還能讓世人無不贊嘆,回憶起半個多世紀前與梅蘭芳共度的那十二載,姜鳳山后來依然是津津樂道。就看梅先生漂亮,沒見過那么漂亮的人。梅蘭芳先生八歲學戲,十歲登臺,他逐步創建的梅派京劇深得國內外觀眾的喜愛,但梅先生舞臺上優美的身姿,因為戰亂也曾一度難覓蹤跡。1949年,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,梅蘭芳再次煥發了藝術光彩,不久后,梅蘭芳受邀參加中華全國第一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,周總理給梅先生寫信,讓梅先生回北京,這么著,后來梅先生就到北京來了,周總理接見。在全國戲曲工作會議上,周總理同每一位代表握手,還向梅蘭芳敬了酒,之后,梅蘭芳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,全國政協常委,并出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和中國京劇院院長,再后來,周總理與梅蘭芳曾有過一次談話,希望梅蘭芳能夠重新成立劇團,為新中國的人民群眾表演,可此時的梅蘭芳因八年抗戰時期蓄須明志,不曾登臺,再加上解放前的四年里也只是唱了很少的幾場戲,多年的罷唱,他的嗓音降低了許多。例如唱《四郎探母》,“你在后宮”現在都唱高調的,“喬改扮”都唱這個調,但他嗓子不靈,他會唱,“你在后宮喬改扮”,都這么唱了。梅蘭芳的嗓音,要想恢復到過去的高度和精準度,需要加緊練習,行內話叫“吊嗓子”,而京劇演員“吊嗓子”離不開琴師,在梨園行里,琴師的作用非常重要,優秀的琴師在為演員伴奏的時候,依據劇情的需要,隨著演員的行腔來調動琴音,與演員同步營造舞臺氣氛,甚至在特殊的情況下琴師還要施展伴奏技巧,掩飾演員在演唱時意外出現的瑕疵,而這一次,輔助梅蘭芳“吊嗓子"的琴師正是姜鳳山。
一開始“吊嗓子”時候,他一聽,跟“小翠花”一般高的調門,挺矮,姜鳳山他用那個二簧給他拉西皮,那時候他們叫小工調,拉二簧,也就A調吧,定A調,他用那個給他吊嗓子,吊那么十天半個月,姜鳳山聽著有點冒,他一想他嗓子是不是出來點了,他又給長一點,還是吊嗓子,吊了一個多月,還冒,他梅蘭芳問他,這調門是不是長了,姜鳳山說早就長了,一點一點長,因為這演員啊,怕,因為他姜鳳山唱過戲,說拉二胡給長了點調門,跟著嗓子就緊張,長調門兒了,唱得上去嗎,他就緊張,你就不告訴他,一點點地長,后來長(zhang)的差不多了,現在來說呢,能長到降E調。幾個月時間下來,梅蘭芳又找回了那清新悅耳的腔調,他開始籌劃重新成立劇團。周總理讓梅蘭芳成立“梅蘭芳劇團”,請肖長華、姜妙香、劉連榮、王少卿、俞振飛,還有他姜鳳山在內,姚玉芙、李八爺(徐蘭沅)全找來,開一小會,在家里,成立“梅蘭芳劇團”,這樣“梅蘭芳劇團”算是成立起來了。
在新中國明媚的春光里,梅蘭芳率領劇團巡回演出,腳步遍及大江南北,姜鳳山也隨同劇團一起外出表演,親眼見證了民眾對梅蘭芳的喜愛。那時候長春、哈爾濱、大連、齊齊哈爾、佳木斯、四平、吉林都去過,場場爆滿,一票難求,火車上也唱,他們劇院經常包車,包一輛火車(一節車廂),都是梅劇團的人,這人知道啊,梅蘭芳在那車廂呢,那個站長就去了,梅先生,挺客氣的,你能不能唱一段,大伙希望讓唱一段,可以不可以,可以,給我(走)拿上胡琴,咱們唱一段去,火車上不是有那個播音間嗎,梅蘭芳站里頭,姜鳳山他站著拉琴,車廂小啊,沒座,他就站著拉,拉完就鼓掌歡迎啊,哎呀。1956年,劇團巡回演出來到了梅蘭芳的老家江蘇泰州,在梅蘭芳一行人到達的那個中午,泰州城的全城老百姓幾乎都到大街上來迎候這位戲曲大師。那不得了啊,姜鳳山后來回憶說道,后來也是有人真想看梅蘭芳,我就看到梅蘭芳一場戲死了我都不冤了,就這樣,后來梅先生也知道了,有一天唱“義務”戲,不在劇場里,在廣場唱的,大伙兒隨便聽,在廣場里,人山人海,姜鳳山記得清清楚楚,有一個老頭兒,不能走路,趴著,這兩個腿還擱木頭板上,趴著去看梅蘭芳演出,演完戲了,他就找他,姜鳳山說您這樣還來看戲,“我看完他,我死了不冤了”。就這么一句話。
那一天,伴隨著姜鳳山演奏的琴聲,梅蘭芳空靈、高遠的唱腔響遍了廣場內外,回蕩在泰州小城的上空。梅派京劇之所以經久不衰,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梅蘭芳對京劇改良的不懈追求,因此人們總能在梅蘭芳的舞臺上看到或聽到妥帖而又新鮮的元素。二胡在京劇中的使用,就是梅蘭芳倡導的,這件事發生在1923年,那一年,梅蘭芳排練《西施》,盡管當時的琴師徐蘭沅的京胡使出了渾身的解數,但梅蘭芳總感到旋律中缺乏一種柔曼的意味,于是,人們依次把能找到的樂器和京胡一起合奏,最終由梅蘭芳拍板選定了二胡,當時排練《西施》,當時排練的時候,那時候還是徐先生,徐蘭沅先生京胡,王少卿二胡,拉出音來跟梅先生嗓子合適不合適,是配合他嗓子的音色,就為這音色配的二胡,那時候北京沒有用二胡的,北京只有梅蘭芳用二胡,后來程硯秋、荀慧生,尚小云都加上二胡了。1923年,梅蘭芳成功地將二胡融入到了京劇《西施》之中,而這一年也正是姜鳳山這位日后梅蘭芳的專用琴師出生的年份,姜鳳山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,出于對京劇天生的喜愛,八歲那年,他開始在文林社學習花臉唱腔表演,在那里,他一邊學戲,一邊參加演出,正是在學戲期間,姜鳳山第一次見到了梅蘭芳。他在文林社學戲的時候,梅蘭芳正唱戲很紅呢,有一次梅先生唱《太真外傳》,他有一場翠盤舞,挺新鮮的,挺大的翠盤,這高力士跟楊玉環在上邊舞蹈,翠盤上都是五色的電燈泡,他看挺新鮮的,他梅蘭芳要干嘛,要借人,借著學生,唱著翻跟頭,那是第一次見著梅先生,那時候就是小孩嘛,也沒有什么感覺,就是看梅蘭芳梅先生漂亮,沒見過那么漂亮的人。
也許因為年齡尚小,姜鳳山第一次見到舞臺上的梅蘭芳時,除了覺得梅先生的扮相漂亮,其它的并沒有什么太深的印象,可他與梅蘭芳兩年后的第二次見面,都讓姜鳳山和姜家人都刻骨銘心,他們這科班上哪,上溫州演出演的挺紅,從天津到武漢,后來又到溫州,在溫州那現在說就叫資本家吧??此麄冞@幫孩子都挺好,就把科班收了,這等于把他們賣了,梅蘭芳聽說了,不行,把孩子們得贖回來,梅先生拿了一筆錢,后來他也聽說,尚先生也拿了一筆錢,尚小云,就把他們贖回來了,贖回來以后,第二次見面,就是他們上梨園工會,這幫孩子全給帶到梨園工會,見著尚先生和梅先生,家長嘛,給梅先生道謝啊,花錢了。這是第二次見到梅先生。
梅蘭芳為戲班孩子們贖身這件事,發生在1937年,就在同一年的7月7日,日本侵略者發動了盧溝橋事變,抗日戰爭全面爆發,在戰亂中,梅蘭芳攜家眷赴香港,之后,梅蘭芳于1941年蓄須明志,息影舞臺,雖然1942年夏天,他又由香港返回上海,但對外還是閉門謝客,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,梅蘭芳才又一次回到北京并成立了“梅蘭芳劇團”,而在1937年到1949年這十二年中,姜鳳山的從藝生涯也發生了許多變化。1942年,姜鳳山因變聲后嗓音失聲,而不能再唱戲,只好轉行學習拉胡琴。
嗓子是根本,也唱不了了,怎么辦,他還有一個義父叫馬德成,那候時他常跟馬先生“吊嗓子",他家也住茶兒胡同里頭,姜鳳山十三歲他就會拉胡琴,他父親有個破胡琴,他在家自己弄,聽唱片練胡琴,他這么練出來的。后來他這義父唱戲,就不用別的胡琴了,就他上臺拉了。那時候,學習樂器也要拜師,姜鳳山經人引薦,拜在了杜奎三門下,杜奎三正是梅蘭芳的琴師徐蘭沅的得意門生,徐先生徐蘭沅給他說字,嗯……就說字,他當時跟他說,他記一輩子。告訴你一個字你拉一個月,一共七個字,合四乙上、尺工凡六,就拉這幾個字,就是1、2、3、4、5、6、7、1(哆來咪發索拉西多),現在說法,告訴你拉這些字,嗯…就拉這些字,天天拉這些字,他回家他也拉這些字。徐蘭說原是梅蘭芳先生的琴師,當1949年梅蘭芳再次回京開始“吊嗓子"的時候,正是徐蘭沅把姜鳳山推薦給梅蘭芳的,而此時二十六歲的姜鳳山已經出落成一名優秀的京劇琴師了。他與梅蘭芳的配合相當默契。他一傍角兒,那個角兒就滿意,因為什么,琴師得會唱,因為姜鳳山他本身會唱,他一拉琴,人唱的舒服,演員都滿意,因為你怎么唱我怎么拉,絕對嚴絲合縫、風雨不透。
吉林省園林公司姓姜的男士有幾人著名的抗日將軍關玉衡是哪里人(吉林姜姓家譜)
發表評論
還沒有評論,來說兩句吧...